最近因為基泰新聞引起我的好奇,都更的實際流程與辦理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公辦都更、自辦都更又有何不同?
關於自辦都更這篇寫得滿清楚可以參考
延伸閱讀:自辦都更大小事:流程、優勢、條件、如何成立都市更新會
盡管都更有助於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但它確實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包括公平性和透明度。
關鍵要素一:公平性
首先,都更應該是一個公平、公正的過程,不能忽視居民的人權,應該確保在都更計劃中,無論是租房者還是業主,都能受益,尤其是社區中的弱勢群體,確保群眾的權益得到保護,且提供適當的賠償。
關鍵要素二:透明度
其次,透明度是關鍵,所有參與者都需要得到最完整、詳細的資訊,以便大多數的人都了解都更計劃的影響。例如計劃的實施細節,以及與社區居民進行開放且有意義的對話。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並確保政府和開發商的行動受到監督。
在搜尋了解都更的過程,也發覺其實一般民眾要自辦都更真的不容易,尤其過程涵蓋許多專業知識,看到臉友PO出的陳情函
自辦都更的召集人,程序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協助,並有忽略其他居民的參與權利的狀況,如上述居民的人權、整體規劃的公平、公正、透明度未被重視,就會流於權力只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上,居民沒有自己做點功課,真的無法保護自身的權益ㄟ…
#廖福特 #人權博士 #民進黨 #都更 #中央研究院 #基泰 #人權 #臺北市 #蔣萬安 #都市更新 #政府 #合建 #合作興建意向書 #地主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6ia52cFwtqktabYUpE2m8QCdqj1bQkjfRd9HYbm6okZDmQQxHySvtHqKC6jee6k3l&id=100001053941127
第一封陳情書:
第二封陳情書:
我相信都更是一件能讓社會/社區更好的事,但關鍵問題需要被正視並解決,和社區居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以確保都更計劃能夠真正反映多數人的需求和期待。
明天走過心里奔, 好詩留給陽光跟。 心里在動故事肯, 人間相遇百花分。 >>>更多美文:自創詩
一 今夜,月光在深藍上流動,春色,涂抹在紫砂茶壺上,谷雨,從一闋叮咚聲中浮出。 一枚茶葉,從《詩經》里蜿蜒而來,停在一部叫谷雨的冊頁里。 泡軟了秦皇漢武的鐵騎,擦亮了唐詩宋詞里詩眼,喚醒了漢服唐裝上鳥鳴。 社稷,江山和美人,在一匹絲綢上翩遷,洇濕了宣紙上一支桃花。 誰在以茶煮酒,吟哦《春秋》。細雨晗韻,把風、雅、頌滴在廣玉蘭上,一聲,兩聲。 美人輕撫古琴,一片兩片夜色,從神農氏手中踅出,款款進入我的方言。 那些雀舌,伸出鵝黃小嘴,把我案上擺放的修辭掀翻。 一塊飲品地理,從秦巴漢水間竄出異香。 這些擁有貴族血統,走進深宮的高貴女子,玉潔冰清,風姿綽約,秀色可餐。 谷雨衣袂飄移,活色生香,如仙子。讓天南地北的人驚訝、贊嘆,談茶色變。 一枚翠色銀針,從華夏五千年文明深處把根扎深,枝繁葉茂。 月圓之夜。我沐浴更衣,去漢江邊取水,就月光泡一壺釅茶。 邀出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和莊子,一同敘茶。坐而論道,縱橫天下。 潤腦,潤肺,潤心,潤千古文脈。 養顏,養肝,養性,養萬世功名。 谷雨,用一滴水,輕易地攪動了上層建筑的味口。 春日里,有夢想郁郁蔥蔥,在一杯茶里搖晃,濯洗,陷入。 杯中,美瞳生輝,倒映滄海。 誰在柔聲呼喚:谷雨、谷雨。 二 漢江之畔,曲徑通幽。一只蝴蝶引誘了我。 我在尋找一條秘道,進入《茶經》里絕學。 進入一塊被天光水色經年浸泡、晾曬,洇蘊在阡陌間的香源。 庚子春天,一位從長安來的秀才,走進了紫陽煥古茶園。 遼闊的思念一身素裝,貌美如花,多像我老家鄉下妹子。 成群結隊的蜻蜓、蝴蝶、蜜蜂和金龜子,乍起耳朵,在綠海里上下翻飛、呢喃、牽手。 翠鳥吐出鵝黃音符,印染出一片青山。 一群俗人擠進了一幅畫里,意亂情迷。 水流聲、鳥叫聲、枝葉拔節聲,昆蟲合鳴聲,如天籟。 千萬個聲音聚著一處,在茶園卷起一場風暴。 美景卓然,喚醒了我人性深處的貪欲,我卻無意帶走滿園奪目的秀色。 那些存留在身上的余香,讓一群詩人找到借口,暫時把故鄉移出掌心。 出浴的毛尖,輕移蓮步,鉆進了一群翠鳥喉嚨。 佛說,一滴水中有三千世界。 三 江面上陡峭的風,日夜把茶香搬來,試圖把人灌醉。 方言正在泄露了她們的籍貫,茶敘里美女,簡稱秦。 漢劇《黃天蕩》與道情《出師表》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 樹影婆裟,茶葉涉水。一群世俗之人,在老子的《道德經》里深居淺出。 杯中翠峰,張開尖嘴,向我們輕輕訴說,人生,怎樣在一片葉子上沉浮。 我就是轉世出來的一闋宋詞,晃蕩在茶杯里。千般滋味,依次爬上舌尖。 一枚葉子,翠著嗓子,指認著一棵樹的腳印,怎樣開花結籽,從青到黃。 村姑伸出纖手,收攏上善之水,泡綠了茶葉。一個名詞,醉了文化圣地。 哦,谷雨、谷雨,我愿捐出千年修行,和一生財富,請你渡我。 生態安康、秦頭楚尾,漢江走廊。 花開的聲音,由近及遠,如神跡。 >>>更多美文:散文詩
清明紀事 文/任一鳴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2017年的清明節即將到來,我想起了2016年清明節那天的祭祖。 四月三日早上,天空飄著細雨,爺爺、奶奶,爸爸、二爸非常早就起床了。我看見爸爸和二爸準備了一瓶酒、兩對小紅蠟燭、一束香、兩對花、數樣水果,一切準備就緒后,爺爺就帶著我們一行二十幾個人去祭祖。 來到墳前,三爸把老奶奶墓碑周圍的雜草清理干凈,爸爸和二爸一起拿出果盤,把水果分開擺好,敬獻到墓碑前,然后把小紅蠟燭點燃立在墓碑兩側,再把香點燃插在墓碑的沙座上。這時候,三爸已經把燒紙分好,并把酒倒入了三個酒杯中。爺爺說:“開始”,祭祖儀式就正式開始了,我們所有人都按輩分站在爺爺的身后,神情肅穆且心情悲痛地注視著墓碑。只聽爺爺說了一段很長的話,然后就把三杯酒依次灑在墓碑前。緊接著,我們跟著爺爺三叩首,行完大禮之后,爺爺把手里的燒紙點著,我們其他人也跟著把手里的燒紙點著放上去燃燒,二爸他們把冥幣、壽金、大銀拿到碑前,放在燒紙上燒掉。整個祭祖的過程大約用了四十分鐘。 小雨繼續下著,墓碑兩邊的松柏枝頭掛滿了水珠,顯得愈發蒼翠。樹下的小草嫩綠、野花爛漫,一片生機勃勃。此情此景,喚起了我腦海深處的回憶,想起老奶奶生前對我的呵護、對我的教誨、給我的歡聲笑語……我的眼睛更濕潤了。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祭祖,在這個儀式當中,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身上有了更多的責任,我也要學習父輩那樣,不忘孝道,把我們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清明有約 文/馬亞偉 清明時節,萬物復蘇,空氣清朗,草木滋長。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節日的節氣,一直被我們重視。一年一度,清明有約。 清明,與遙遠故鄉有約。陸游詩中有一句“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寫人們風塵仆仆趕路,就是為了清明時趕到家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是回家的日子,遠在天涯的游子都會在這一天趕回家鄉。游子在外可能春風得意,也可能失意惆悵,不管怎樣,家鄉都會擁抱你。我們民族“落葉歸根”的情結根深蒂固,即使四海為家也不能忘了“根”,而清明是故鄉的一聲召喚,就像母親呼喚孩子一樣,我們走得再遠,也要在清明時節深深回眸,趕往家的方向。清明節凝聚了千年的思想文化,體現了我們民族對故鄉的深情厚誼。 清明,與逝去的親人有約。白居易《清明野望吟》中寫到:“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清明節也叫寒食節,自古有掃墓的習俗。這一天,人們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祭拜逝去的親人。先人的墓地在春草深處靜默著,在先人的墳上添上新土,在墓前和先人說說話,好像逝去的親人從未曾離開一樣。是的,他們一直活在我們心里。我們好好生活,就是為了延續對他們的愛。 清明,與美麗的自然有約。宋代的吳惟信詩中寫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清明正是春光明媚之時,除了掃墓之外,人們還喜歡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感受無限春光。《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天地之間清且明,人們結伴去踏青,柳綠花明,蝶舞燕飛,到處生機勃勃。大人、孩子都像脫籠之鵠,盡情釋放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還有人把五彩斑斕的風箏高高地放飛到天上,眾人大聲喝彩,一派歡騰。清明節有聲有色,多姿多彩。 清明,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情感,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積淀的體現。清明有約,我們會朝著故鄉的方向,如約而至。 清明哀思斷想 文/曹光雄 我們認識一些人,然后告別一些人,我們經歷著生活的歡與痛,然后又告別生活的樂與悲! 這個世界每一時刻,都有新的生命誕生,而每一時刻,又有生命漸行遠去。 那些遠去的親人、戰友、朋友,抑或不認識的人,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那里沒有煩憂困苦悲傷…… 而天堂有愛在流淌,飄墜在湛藍的天空,紛飛而落,翔舞在人間,在你們親人朋友黑色的頭發、黑色的眉毛、黑色的瞳仁里。 我們都會有老去的一天,伴隨自己一生最愛的那個人,數著白發數著皺紋,慢慢地老去。 曾經當那些至親的人離開時,無言的傷痛無聲的愛,總會肆無忌憚地在我們周圍蔓延流淌,我們都無法抗逆上天的圣意。 其實,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那些我們至愛的人一直未曾離開,知不知道,他們永遠會活在我們的心里。我們,該珍惜身邊愛自己的和自己所愛的每一個人,好好地生活,讓生命盛放更加溢彩至美的花朵,不枉在人世間旅游一圈。 來,這個細雨斷魂的清明,讓我們用并不華麗的文字,簡潔地寄托我們對已逝故人無盡的哀思! 來,讓我們一起收起華麗的衣裳,著上純凈的素裝,隱忍黑色的憂傷,綻放純潔的笑容,放飛手中的白鴿,祈愿世界少點戰爭動亂死亡,多點祥和穩定幸福! 又是清明 文/陳岳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存身立命的根本。而家山情結則是家國情懷的基源要素。 家山就是故鄉。 有人說,你的先祖的墳墓在何處,何處就是你的故鄉。 一個江蘇鹽城人和一個湖南長沙人的孩子的出生地既不是鹽城也不是長沙。在兩個外鄉老人長眠的地方——郴州,他們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故鄉。 先祖的墳塋,家族膜拜的圣地。 清明時節,坐在先祖的墳前,天空時常飄灑細雨,祭祀的三牲連系著天上人間。靜靜地坐著,身心浸濡于山野的清風洌氣中,無語,有情。 青絲白發,白發青絲,后輩送前輩,一輩又一輩,延續承接,延綿生命,聚合家山情結,生成家國情懷。 又是清明,人在故鄉,又拜青山。 清明之美 文/謝汝平 清明時節,倘遇難得的晴天,不妨呼朋喚友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明朗,讓心情也跟著輕松豁達。清明之美在于天高云淡風和日麗,清新的空氣和怡人的暖風讓每個人都有脫胎換骨的全新感受。每一株小草都精神百倍,每一朵鮮花都笑靨撩人,每一棵樹木都威武雄壯,處于同一藍天下的人們,有什么理由不振作起來?我們盡情呼吸,把工作的疲憊和生活的壓力輕松卸去;我們自由奔跑,讓身體保持健康協調;我們大聲歌唱,讓美好心情在清明時節彌漫開去,直達以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清明時節,假如淫雨霏霏連日不開,也不必懊惱,不要讓心情跟著陰郁。清明之美在于紛紛細雨,在于細膩纏綿的淡淡憂傷。撐一把紙傘,去雨線連綿的池塘,往日平靜的水面,在雨絲迫擊下,濺起亮亮的水花,不知在魚蝦眼中,這一濺而滅卻又接連不斷的水花,是否為最美麗的景致。可以去繽紛的花園,那艷麗的花瓣,在雨水沖刷下顯得更加水靈潔凈,仿佛剛剛出浴的仙子。有花瓣被雨打落,可能引起你的傷感,但只有花兒落盡,才能長出果實,這是植物們成長的代價,也是它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應該高興才是。我們在雨里慢走,地下的泥濘濕濡了鞋,卻冷卻不了我們的內心,望一眼煙雨籠罩的田野,分明多了幾分韻致,讓你從現實走進神話,從憂傷進入欣喜。 清明時節,假如回鄉上墳祭奠祖先,請準備好心情,在崇敬中自如,在感傷里淡然。清明之美在于情感,在于對先人的無盡緬懷。我們身體里流的是祖先的血脈,我們說著字正腔圓的中國話,寫的是棱角分明的方塊字,那是幾千年的情感積淀,那是一脈相承的民族屬性,那是波瀾壯闊永不枯竭的思想長河。我們是懂得感恩的民族,在清明節緬懷祖先,為的是不忘歷史,為的是警醒后人。我們素衣淡妝,用焚燒紙錢表達心情,用盛開的鮮花表達愿望,我們在清明節尋求與先人們心靈相通的機會,讓那些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烈士們能觸及到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角落。 清明時節,可以度個悠閑的假期,隨意去鄉野、去村落,欣賞風景的同時,深入了解清明的習俗。清明之美在于文化,在于匠心獨具的美食,在于祭奠祖先的虔誠,在于放飛風箏的愜意。早晨或傍晚,可以靜坐窗前,讀幾首清明的詩詞,體會古人對清明的思考;我們也可以在庭院踱步,細細思慮清明給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清明是傳統的節日,也是永遠年輕的節日,清明需要傳承,需要開拓,需要反思,更需要去守護。 又是一年清明 文/一泓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眼見著清明又要到了,今年的清明節各地公布了假期,四月四日至六日,都是三天,以示對華夏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視。 清明節的緣起,始于古代帝王貴胄的墓祭禮儀,后來民間效仿,于是祭祖掃墓,紀念先人,久之則成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唐韓翃詩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即是當年的寫照。詩中所謂“寒食”即寒食節,距清明不過一二日,據說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因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九年,介氏追隨護衛立有大功,后公子重返晉國,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負老母遁入綿山。晉文公感念他的恩德,入山找人,遍尋不著,遂放火燒山,意在逼介子推出來,然介氏同老母抱住一株老樹,寧燒死亦不肯出山。晉文公傷心下令,將綿山改名介山,又下令將介氏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這一日須禁止煙火,只吃冷飯,以紀念這位義仆。寒食節的習俗有上墳、郊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拔河等,因清明節氣在寒食節之后三日,后世漸將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尤其寒食掃墓之俗,自宋代以后移到清明之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的是孝道。清明掃墓祭祖,正是孝道的實踐。一代一代是這么地過去又過來,生命延續,且生生不息,猶如飲水之人,感懷源頭活水。又人在感懷中,方知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 “濕”意清明 文/潘姝苗 年年清明。作為一種兼具節氣和節日的日子,清明是有意味的,它像一只瓷器,透著古舊的青色,伴隨微風細雨,把古典的氣息灑落人間。 每到清明,吟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像是嚼了一顆熟透的青梅,從唐代的那根枝梢上跳出來,濕意融化在口并打動幾欲鈍感的神經。 吟詩、度日,一年復一年。歷經百轉千回,青果已釀成美酒。牧童何在?酒家何在?不知當年杜牧經過池州的那座杏花村是否仍在。而今,人們對清明的吟誦又有新唱詞:“窗透初曉,日照西橋,云自搖,想你當年荷風微擺的衣角。木雕流金,歲月漣漪,七年前封筆,因為我今生揮毫只為你。”多美啊,這是一首追憶戀人的歌曲,歌手許嵩借雨滴,搭建了一座天堂與人間的橋梁,在回憶生者當年的美好。都說天若有情天亦老,那紛飛的細雨,多像天空的淚水,多像長眠的逝者撒播對人間的情。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回到故鄉,祭祀祖墳。我的爺爺是個一輩子沒離開過土地的農民,鄉野傾灑了他的血汗,他的精氣。吸一口山風,抓一把黃土,我仍能感覺到他的氣息。 風吹田野綠,梅開小院春。不走出去,怎知春色如許惹人醉。油菜花盡情鋪展著金燦燦的地毯,那一眼望不盡的花海,是否從地頭一直延伸到了天際?層層山嶺氤氳在煙雨中,是素色的,還沒完全蘇醒過來的樣子,可以藏納許多的故事和柔情。青草半綠半禿,掙扎在泥土里,葉片初生,不很朗潤,卻讓人欣喜。它們是不是在等一場雨?“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清明的雨是青色的畫筆,勾勒出天高地遠的空曠,平復了塵世里雜亂的腳步。炊煙裊裊升起,那一座座土丘,是親人住在我們心上的小屋。這朦朧煙雨,是一幅筆端蘊秀的詩箋,是一綰天上人間的心結,是一則隱藏千年的誓言。它打濕了情愫,打濕了肺腑,讓我在墨色浸染處,遇見眼帶笑意的你。 >>>更多美文:好文章
FFG15cEFE15VE